情人節已經來了! 您想知道您的正桃花會在甚麼時候出現嗎?
抽一張卡,看看您最近的感情運勢吧!
請在以下三個選項中,靜下心來,憑直覺選擇一張牌卡,看看宇宙有甚麼信息想跟您說。
選好了嗎?下滑觀看解析↓
小占卜已經完成了!您覺得這個占卜準確嗎?
如果您認為不準確,那是很正常的,因為這只是個遊戲,且是由一位沒有接受過專業占卜訓練的人編寫的。
↓↓但您正緣何時出現卻真的與占卜結果內容有着一定關聯↓↓
因為你在愛情中的模樣,都是早年依戀中你與她/他的延續。
- 甚麼是依戀?
依戀(attachment)最早由約翰·鮑比(John Bowlby)於1969年提出,他發現依戀是一種生物本能,嬰兒一出生便會自然地依賴身邊的重要人物(通常是母親)。
在奧地利一位動物心理學博士的研究中,我們發現動物也有依戀的情況。在1935年,他將两組未孵化的鵝蛋分成两組,一組由鵝媽媽孵化,另一組則由博士人工孵化。他發現經由人工孵化的小鵝會因為他是牠們第一位接觸的照顧者而誤當他是牠們的父母而緊緊的追隨著他。
我們可以認為依戀是演化的產物,其目的是促使嬰兒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發展出一套互動方式,形成情感聯繫,進而建立持續的社會情緒關係。這種關係通常被稱作依戀關係,幫助了嬰兒應對外界的各種威脅,有助於他們的生存與發展。
- 依戀關係如何發展?
依戀關係自出生起便開始發展,並持續影響著我們的一生。最早的母嬰關係將成為一個人日後所有關係的起點與基礎。
1973年,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實施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測驗。媽媽和嬰兒進入一個陌生的房間,房間擺放了新奇的玩具。隨後媽媽短暫地離開房間,然後又回到嬰兒的身邊。
研究者們透過記錄嬰兒與母親在分離與重聚的反應中,發現了不同的依戀類型:
- 依戀關係對愛情的影響?
人們愛的死去活來,究竟在愛甚麼。根據依戀理論來說,一切愛情的開端都是早期母嬰關係的影子。
人們會複製與主要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模式,作為日後與他人建立關係的腳本。
1987年,Hazan 和 Shaver 在文章《婚戀關係是一種依戀關係》(Romantic Love Conceptualized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中首次提出,成人婚戀關係中的情感聯結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依戀關係。這種關係擁有與早期依戀相似的生物系統,並且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
愛情的關係是我們早年母嬰關係的延伸,不同類型的依戀風格有着不一樣的成人親密關係:
作為安全型依戀風格的成人
在親密關係中有機會像占卜A的描述,具有穩定和積極的特質,在關係中通常具有關懷、親密、支持和理解。他們對自己與他人有正面觀點,一方面認為自己是友好、有價值、被重視的,另一方面也認為對方值得信任,相信他人不會輕易傷害與拋棄自己,樂意接納自己的優缺點。他們十分容易與他人接近,願意安心地依賴他人,亦十分樂意被他人依賴,不會害怕與他人過度親密。在關係中能較有滿足感,並且通常能發展出長久且具承諾的關係。
作為焦慮型依戀風格的成人
在親密關係中的有機會像占卜B的描述,缺乏穩定性且焦慮不安。他們對他人持有正面看法,卻對自己抱有負面評價,導致自我價值感低下。他們擔心被他人拒絕,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這使得他們對伴侶和朋友的可靠性充滿懷疑,認為他們不會真心真意地渴望與自己建立持久的關係。在戀愛中,他們常常需要不斷確認伴侶和朋友的重視和關心,努力討好對方,贏得對方的接納來支持自己負面的自我形象。
作為逃避型依戀風格的成人
在親密關係中有機會像占卜C的描述,拒絕親密並保持獨立性。他們對自己持有正面看法,但卻不信任他人,因而傾向於避免與他人建立聯繫,以此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他們重視獨立性,擁有強烈的自我邊界感,不希望被他人依賴,同時也不願意依賴他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自力更生,對他人的喜好並不在意。
作為混亂型依戀風格的成人
在親密關係中有機會像占卜D的描述,既期待又恐懼親密。他們對自己和他人都抱持負面看法,認為自己不可愛,同時認為他人不可信賴。他們渴望擁有親密關係,依賴他人,但又害怕被拒絕,極力避免與他人建立親密聯結。看到對方離開時,為了避免失去會表現出焦慮的行為,但對方重新靠近了他們,他們又因為害怕不被真心接納,而遠離對方。他們總表現得若即若離、忽冷忽熱,呈現出想愛又怕受害傷的狀態。
*每種依戀風格仍有個別差異,以上僅作參考
- 如何找到您的正緣?
以上四種類型中,除了安全型依戀外,其餘三種都是不安全型依戀。過去眾多研究指出安全型依恋的大學生在親密關係中滿意度更高,不安全型依戀對於大學生親密關係滿意度具有負面影響。然而,這並不代表不安全型依戀的人們沒有獲得真愛的機會。埃里希·佛洛姆 (Erich Fromm)指出,愛是一種能力,是一種可以培養的技能。依戀關係沒有絕對的類型,而是坐落在光譜上,安全型可以因為重大創傷而轉向不安全型,而不安全型亦可以因為修復創傷、對自我探索的增加,以及因為與不同的對象產生深刻互動而成為安全型。因此,愛的能力是可以透過實踐去學習與提升的,以下是給予不安全依戀類型的您在培養愛的能力中的小建議:
焦慮型│練習更愛護與信任自己
您的優點在於能夠未雨綢繆,提前預見潛在的問題並採取行動以避免困境。
然而,這有機會演變成過分的擔憂,因此您可以嘗試:
- 安撫焦慮情緒: 當面臨不安時,以腹式呼吸、冥想、靜觀等方式進行舒緩,這些方式可以幫助您覺察自己的狀態,專注於此時此刻,減少壓力。同時可以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將擔憂的事件寫下來,透過書寫過程整理混亂的思緒,與內在感受進行對話,協助自己梳理思路,並從嶄新的角度思考問題。
- 練習自我肯定: 焦慮型的您容易缺乏自信,產生自責或自我懷疑。您可以多進行正面思考,肯定自己的正面特質,關注自己已經完成的部分,而非偏執地關注於沒做好的地方,透過轉換角度看待事件,您將可以避免陷入非理性思維中。同時可以適當地進行自我挑戰,在安全、健康的情況下去做一些過去不敢嘗試的事情,例如跑馬拉松、攀岩、學習新技能,將大目標分解為小步驟,逐步完成,獲得成就感,提升對自我的肯定。
- 尊重他人的獨立性: 由於您習慣以對方的回應來評價自己的價值,因此有機會因不安而出現過度控制他人的傾向,這樣將令您感到筋疲力盡並陷入無盡的內耗中。您可以嘗試接納雙方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有着不一同的想法,因此對於同一事件會有不一樣的狀態與行為,但這並不代表您們會因為差異而分開,反而在信任的基礎上積極溝通,表達自我感受,尊重彼此的差異性的時候,雙方的差異性反而是促進彼此在關係中成長的因素,您們的關係將更加牢固和豐富。
逃避型│不必時刻保持警覺
您的優點在於獨立自主,能夠不受到他人情緒的影響,專注於自己的目標與需求,冷靜地做出決策。然而,長期的情感隔離有機會讓您感到孤獨,因此您可以嘗試:
- 接觸內在情緒: 逃避型的您可能會認為情緒是無用的,因此傾向於隔離情緒,以避免被情緒干擾,壓抑久了便有機會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逃避甚麼。您可以嘗試進行自我覺察,記錄自己的心情,感受當下並為情緒進行命名,具體描述這些情緒,例如它們看起來像什麼、發出什麼聲音、具有怎樣的溫度和質地,盡可能將情緒具體化,這可以很好地讓被壓抑的情緒得以流動。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要不加批判地看待這些情緒,避免形成「情緒是不好的」這樣的信念。這樣的練習可以幫助您更好地接觸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在親密關係中不安的來源,並促進情緒的釋放與理解,從而調整應對方法,而不需使用迴避的形式來應對恐懼。
- 積極表達感受: 在親密關係中,您可能會認為表達情緒會破壞關係,因此選擇保持沉默。然而,這將會導致您壓抑自己的渴望和需求。隨着您不斷地自我覺察,您會更加理解自己的需求,這時您可以嘗試坦誠向對方表達,學習一段健康的關係是能夠透過情感的交流、表達,從而達到互相理解與尊重的。在學習表達感受的過程中,您或許未必能夠直接進行表達,您可以嘗試透過文字、音樂、電影、相片等方式,嘗試打開表達自我的渠道,例如您可以坦誠地向伴侶表達有些時間您希望有空間讓自己整理情緒、您期望對方在這階段如何對待您,從而避免因溝通不良而出現期望落差。放下他人對自我批判的預期,讓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感到安全和自在。這樣的練習將有助於增強您與他人之間的聯繫,促進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支持。
- 建立親密系統: 您可以嘗試與對方從簡單的日常互動逐漸建立信任,在過程中創造除逃避以外的新經驗。在學習自我表達時,首先可以從輕鬆的主題入手,例如在擅長領域中的體驗、學習與工作中的日常感受、生活中的小片段。例如,您可以拍下正在享用的咖啡,並與對方分享您對咖啡及環境的感受。在這個過程中,若您能夠體驗到被接納和不受批評,將會協助您獲得修正性經驗,並逐步建立與他人的聯繫,增強您對他人的信任感,讓情感交流變得更加自然和舒適。
恐懼型│勇敢地敞開心扉
您的優點在於待人接物上心思細膩,洞察力強,能夠敏銳地捕捉他人的情感。然而,這有機會令您過分關注他人感受,忽略自我而出現自我貶低的情況,因此您可以嘗試:
- 跳脫負面信念: 恐懼型的您可能由於不穩定的養育環境,容易對自我價值產生疑惑,形成「自己不夠好」的信念。這種信念將為您帶來羞恥感,您可以嘗試透過修正對過去經驗來重新定義自己,例如透過文字、語言、動作、藝術創作回顧過去的受創事件,以第三方的角度敍述,並且為其賦予新意義,或許可以幫助您走出負面信念的迴圈,打破羞恥感。
- 設立健康的人我邊界: 您有機會在人際互動中感到矛盾與搖擺。一方面期望保持獨立,另一方面期望依賴他人,雖然這充滿衝突性,然而這些都是生而為人的正常需求。您可以嘗試不加批判地接納自己,並且在與對方相處時,明確自己的邊界,避免因為害怕對方離開而失去界線,同時擔心被侵犯而事先設下高牆,必須對人我邊界保持適當的彈性,避免產生疆化。
不論您目前是甚麼依戀類型,這都是您真實的一部份。它從來沒有高低之分,我們需要去了解它,
僅僅是因為「唯有了解它,我們才有機會超越它」。
「你們認識我的每一面嗎?」男孩問
「是的。」馬說。
「但你們依然愛我?」
「我們更愛您了。」
希望您能透過了解依戀關係提升自己的戀愛力,並與您的正緣渡過甜蜜的情人節。
推薦自助書籍:
《愛的藝術》
《對愛,一直以來你都想錯了》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關係黑洞:「不安全感」如何宰制我們的人生,如何突圍?》
《做自己最好的陪伴:找回安全感,讓你內在小孩不害怕、不寂寞的療癒五堂課》
參考資料:
游雅婷、郭俊顯(譯)(2016)。《發展心理學(上)—兒童發展》(原作者:Robert V. Kail, John. C. Cavanaugh)。台北市:新加坡商聖智學習。(原作出版年:2012)
賴姳臻(2022)。《人與人間的連結密碼—從依附風格看愛情關係中的自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學生事務處。取自 https://counseling.sa.ntnu.edu.tw/%E4%BA%BA%E8%88%87%E4%BA%BA%E9%96%93%E7%9A%84%E9%80%A3%E7%B5%90%E5%AF%86%E7%A2%BC%E5%BE%9E%E4%BE%9D%E9%99%84%E9%A2%A8%E6%A0%BC%E7%9C%8B%E6%84%9B%E6%83%85%E9%97%9C%E4%BF%82%E4%B8%AD%E7%9A%84%E8%87%AA/
精小准(2021)。《情感心理:分分合合的愛情讓我煎熬,怎麼辦?》。取自https://kknews.cc/emotion/2xyxb9r.html